若论打航空母舰的经验,排名第一的是美国,第二是日本,第三是英国,第四是德国。前三名估计无争议,德国潜艇多次击沉美英航空母舰,排第四也是可以接受的。
二战期间航母之间的较量,给我们提供了很丰腴的打航母事例。通过分析战例,人们得出一个结论,就是:航母为了自身的安全,必须最低限度拥有和来袭敌机数量相当的战斗机。
这很容易理解,没有谁可以保证以战斗机100%击落来袭的飞机,尤其是在机群空战中。
二战时期的美日航空母舰,普遍存在舰载战斗机不足的问题。比如:
日本的赤城号,舰载机为,固定配置零式舰战1
2、俯冲轰炸机3
5、鱼雷机19,机动搭载25;
日本的翔鹤号,舰载机为,零式2
1、俯冲轰炸机30、鱼雷机30架;
美国战争初期的航母舰载机比例大概与此相当。
战斗机偏少的原因在于,早期的航空母舰始终存在攻与守的矛盾。
由于战斗机偏少,一般一艘航空母舰抵挡不住一艘级别相当的航母的攻击。比如,珊瑚海海战,日本航母两大一小对抗美国两大,结果是日本两大伤一小沉,美国一沉一伤,谁也没能幸免。
因此,先敌攻击成为航母对战关键。
中途岛海战就说明了这个问题。美国三艘航母抢先攻击,击沉日本航母三艘。在对抗美国的攻击中,就暴露了日本战斗机数量不足的问题,当零式击落了最先来袭的所有美国鱼雷轰炸机后,或无油无弹,或被引到低空,结果被美国的俯冲轰炸机钻了空子。同时,美国方面也暴露了战斗机不足的问题,当日本三艘航母被击沉后,美国拥有3:1的优势,但仍然被日本一个舰载机攻击波击沉了一艘航空母舰。
上述战例清楚的表明,为了抵挡来自空中的威胁,必须有数量足够多的战斗机。后来美国建造的航空母舰,就注意了这个问题,美国典型的埃塞克斯级航母,舰载机配置为,1个战斗机中队(36一37架)、1个战斗轰炸机中队(36一37架)、1个俯冲轰炸机中队(15架)和1个鱼雷机中队(15架),总计103架飞机,这样有超过70架可以对空拦截。
同时,由于舰载机起降、准备繁琐,必须采取多舰配合作战,二战期间航母间交战,单舰间的对抗几乎没有。
关于战斗机数量对航母安危的重要,在马里亚纳海战中表现的淋漓尽致。从交战双方的航母数量看,美日为15:9,但是实际舰载机为美日956:360。即便加上日本陆基飞机240架,美日飞机数量也是956:600。考虑到美国舰载机中战斗机、战斗轰炸机的比例,可用于空战的飞机超过600架,几乎和日本来袭飞机的数量相当,加上人员素质的差异,出现“猎杀火鸡”的场面是非常正常的。
说到航母抵御空中威胁的能力,还需要说说舰炮。无线电近炸引信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研制成功的,美军的高射炮最早都装备,从而使得大批日本飞机被击落,因此它与雷达、原子弹被誉为二战期间武器装备的三大发明。
人们要说的是,带无线电近炸引信的高射炮,在航母交战中起到的是“马后炮”的作用。就是说,它并不能阻止一次对航母的致命攻击,其作用是慢慢积累的。
二战后期,美国为了保护一艘航母,舰炮数量是惊人的。比如,航母本身往往有127毫米高炮12门、40毫米“博幅斯”高炮68门、20毫米“厄利孔”高炮55门,同时,还有一艘战列舰20门127毫米高炮和150门速射炮护卫,以及数量众多的巡洋舰、驱逐舰支援,细算为了保卫一艘航空母舰可能会动用超过500门高炮。但是从冲绳海战看,日本神风特攻机还是屡屡突防,美国各种舰船被击沉的33艘,被击伤的370艘,如果不是美国舰队的规模超过1500多艘(其中包括59艘攻击航空母舰和护航航空母舰),肯定承受不了这样的损失
高炮的毁伤作用在于逐步的积累。在美国海军装备近炸引信高炮炮弹后,有30-50%突破美国战斗机拦截的日本飞机被击落,由此造成的日本飞行人员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,这就是近炸引信威力的关键。
战后,美国还是按照二战时的经验,构建其航母战斗群的对空防卫能力,最典型的例子就是“宙斯盾”舰和F-14战斗机。一个美国航母战斗群有近300枚防空导弹的护卫,足以抵抗习惯攻击模式的飞机100架,一架F-14可以攻击6个目标,一个中队的F-14可以拦截70架敌机。由此说,美国航母战斗群的对空防卫,还是在舰载防空火力和对空战斗机上做文章,而且文章做的也算相当到位。
不过,战争是双方的互动,当SU30出现后,局面发生了变化。
首先,由于当代空射反舰导弹的射程普遍超过防空导弹,舰载防空火力再次被置于尴尬的境地,尽管“标准”、“海拉姆”、“密集阵”的组合可以对反舰导弹有极高的拦截概率,但终究是被动的防御,而且也不能作到100%拦截。航母的敌人从来没有想过发射100枚命中100枚,发射100枚命中5枚,这就足够了!
这样,防空的重担还是落在了舰载战斗机的身上。
早期的美国“尼米兹”级航母,舰载机的配备为,F—14“雄猫”战斗机20架、F/A—l8“大黄蜂”战斗/攻击机20架、A—6E“入侵者”攻击机20架、E-2C“鹰眼”预警机 4架、S-3A“海盗”反潜机8架、EA—6B“徘徊者”电子战飞机6架,以及直升机多架。现在这个搭配发生了变化,变成了F/A-18一统航母甲板的时代。
对于A-
6、A-7这类专用攻击机的退场可以理解,因为F/A-18作为多用途战斗机可以替代他们的作用。对于F-14的下场可以分析一下。
F-14作为专门的制空战斗机存在,显然还是暴露了航空母舰攻与守之间的矛盾。首先其对地、对海攻击能力弱;其次,当敌人也具备多目标、远距离交战能力后,F-14和“不死鸟”的组合威力也是大打折扣。
当F/A-18成为美国航母战斗群的防御主角后,我们就可以开始推算其能够抵御多少SU30了。
按照前面的分析,最简易的结论似乎是,60架F/A-18可以抵挡60架SU30的攻击。甚至还可以乐观的估计,由于F/A-18具备多目标接战能力,60架“大黄蜂”可以抵挡120架甚至是240架SU30。表面上看是这样,但是考虑到双方的互动,结论正好是令人惊奇的相反。
假如同样具备远距离、多目标接战的SU30和F/A-18相遇,假定双方电子水平相当,那么可以说交换比是1:1,就是说双方击落、被击落的概率都是50%。由于F/A-18的责任重大,绝对不允许另外50%的概率出现,那么,起码要用两架F/A-18对付一架SU30以确保击毁。
需要特别指出的是,多目标接战能力并不能取代多机的作用,因为对手也可以用一架SU30同时攻击2架F/A-18。
这样以来,60架F/A-18对抗SU30的数量就变成了30架。
但是离我们的结论还是有偏差,我们再进一步推算。
航母舰载机的起降是很繁琐的,甚至可以说有点危险。虽然说尼米兹级有4个弹射器,4座弹射器如果同时使用可在1分钟内可将8架弹射升空,但不等说一艘航母一天可出动8架/分X60分X24小时=11520架次,实际正常的日出动架次在200-300架次之间。按日出动300架次为基础,由此可以推算,F/A-18进行一架次战斗飞行准备、起降、再准备大概需要4.8个小时。
好!我们离结论不远了。当为了拦截30架SU30达到100%的概率,一个航母战斗群起飞了全部的60架F/A-18,那么,在4.8个小时内,几乎很难再有成规模的“大黄蜂”出击了,那么此时无论是海面还是天空一旦再次出现敌人,结果会怎样呢?
所以,为了保留预备队,一个航母战斗群对抗SU30的数量还要打折扣。方法是告诉大家了,至于如何计算出“24架SU-30可对抗美国一个航母战斗群”这般准确的结论,只好请正在读《高等数学》的军友赐教了!
当然,还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。
比如最新的F/A-18换装了新的相控阵雷达,的确够SU30头疼的;不过,谁能保证没有几条鱼雷或几枚潜射导弹射向美国航母?
从历史上看,多航母战斗群配合也是美国必然的模式,如果来上5个、7个航母战斗群,别说打看见都胆寒;但是一旦有DF赶来以“天女散花”配合,这推算的难度简直和摸彩票相当了。
美国型号
F-14“雄猫”战斗机
F/A-18“大黄蜂”战斗机
A-7E“海盗”攻击机
A-6E“入侵者”攻击机
S-